粵辭林
廣東話辭典
關於你嘅查詢:,我哋搵到45筆資料。
虞淵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傳說日落棲止之處。也稱為「禺淵」、「禺谷」、「隅谷」。
出處
《淮南子.天文》
至于虞淵,是謂黃昏。
清.陳曾壽〈菩薩蠻.浮天渺渺江流去〉詞
寒日隱虞淵,虞淵若個邊?
虞美人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項羽的寵姬,名虞。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出處
項羽困於垓下,曾作詩曰
虞兮虞兮奈若何!
2
麗春花的別名。參見「麗春花」條。
3
詞牌名。本唐教坊曲,調見趙崇祚《花間集》。王行詞取李煜「一江春水向東流」句,名一江春水。也稱為「憶柳曲」、「虞美人令」、「玉壺冰」。
4
曲牌名。南曲入南呂宮引子。
虞允文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人名。(西元1110~1174)字彬父,宋仁壽人。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金人入寇,虞允文督師江淮,有采石之捷,孝宗時拜相,封雍國公。卒諡忠肅。嘗注《唐書》、《五代史》,著有《春秋講義》及《奏議》、《詩文集》等。
虞山派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清初大畫家王翬,風格以秀麗工整見長,當時從之學畫者多人,因王翬居虞山,遂有虞山派之稱,而與當時的婁東派相當。
歐虞體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書體。二人書法均以挺秀著稱。
虞世南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人名。(西元558~638)字伯施,唐餘姚人。工文章,精書法,初仕陳,入隋為祕書郎,煬帝疾其峭正,弗甚用。唐太宗時為弘文館學士,改祕書監,太宗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學王羲之書,以遒媚勝,有《文集》三十卷。卒諡文懿。
有虞氏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上古帝王虞舜的別稱。參見「虞舜」條。
虞犯少年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三條第二項內容而有觸犯刑罰令之虞犯少年而言。
虞歌決別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虞歌,指虞姬的歌聲。比喻英雄末路,悲壯淒涼。參見「霸王別姬」條。
出處
《西崑酬唱集.卷上.宋.劉筠.淚詩二首之二》
虞歌決別知己楚,燕酒初酣待報秦。
虞芮之訟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周初虞國與芮國因爭田而訴訟,連年不決,後受西伯仁風的感召,而停息了爭訟。見《史記.卷四.周本紀》。
本網站廣東話讀音等使用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嘅粵語審音配詞字庫資料,其收錄典籍包括 《粵音韻彙》(重排本)(黃錫凌,1991)、 《李氏中文字典》(第二版)(李卓敏編纂,1989)、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周無忌、饒秉才,1988)、 《粵音正讀字彙》(第二版)(何文匯、朱國藩編著,2001)、 《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余迺永校註,1993)、 《集韻》(丁度等編,1985)、 《康熙字典》(張玉書等編纂)、 《大漢和辭典》(諸橋轍次著,1955-60)、 《辭源》(廣東、廣西、湖南,商務印書館,1987)、 《漢語大字典》三卷本(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1995)、 《粵語拼音字表》(香港語言學學會,1997)、 《國際標準漢字大字典》(藍德康編著,1998)、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上版(中華民國教育部編)。
本網站廣東話讀音等使用《粵音資料集叢》資料,其收錄典籍包括 《初學粵音切要》(1855)、 《英華分韻撮要》(1856)、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1914)、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1916)、 《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1931)、 《中華新字典》(1937)、 《道漢字音》(1939)、 《粵音韻彙》(1941)、 《道字典》(1941)、 《廣州音字彙》(1962)、 《部身字典》檢字表(1967)、 《同音字彙》(1971)、 《粵語同音字典》初版(1974)、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排印本(1996)、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1988)、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1992)、 《常用字廣州話異讀分類整理(1994)》 《廣州話正音字典》(2004)。
本網站嘅廣東話詞彙定義等使用《粵典》粵語辭典計劃資料,以《粵典》開放資料授權協議授權下轉載。特別鳴謝:香港粵語語料庫、香港大學語言學系、林璃蝶女士、劉擇明博士、Can Cheng、昭源字體。

本網站嘅普通話詞彙定義等使用臺灣教育部嘅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資料, 以「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共享創意特許條款授權下轉載。

本網站嘅廣東話發音用黄冠能錄音資料,以「GNU通用公眾特許條款」授權下轉載。

本網站例句等使用香港粵語語料庫資料, 以共享創意特許條款之「姓名標示4.0國際」授權下轉載。